上海浦東,一粒科技創新的種子被種下——法國軟件與服務企業達索系統全球第五家、中國首個3DEXPERIENCE實驗室近日啟用。公司還成立了一家創業孵化器企業,將引入全球專家資源,在上海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系統。
上海乃至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對這家外企頗為熟悉。從大飛機到大郵輪,當企業推進創新或者數字化轉型需要用到3D虛擬孿生技術時,達索系統的建模軟件常成為關鍵解決方案之一。
達索系統樂見與上海以及中國創新力量的雙向奔赴——“在助力當地的生態發展的同時,達索系統也將得到反哺,這是企業在全球化的局面中保持活力的關鍵。”達索系統首席執行官帕斯卡說。
達索系統亞太區執行副總裁許善淞。
共建創新生態
達索系統亞太區執行副總裁許善淞向記者介紹了更多細節:“這是一個開放創新實驗室,將聚焦先進制造、新材料、綠色基建、生命科學等領域,推動產、學、研、用形成閉環。”
比如初創企業想要尋找一種符合特定條件的新材料,達索系統可以指導企業技術團隊使用公司的3D建模軟件,通過數字孿生技術,在電腦上仿真設計,并進行驗證。
同時,達索系統全球其他四個3DEXPERIENCE實驗室所積累的2000多名創業導師資源,以及公司在上海和中國積累的產業專家和高校專家資源,將通過實驗室平臺,在線上或線下與初創企業互動,憑借跨領域和跨國的經驗幫助初創企業驗證或提出新構想。
此外,創新實驗室已經孵化的企業,以及達索系統在全球的客戶,將成為初創企業的潛在合作伙伴,加速創新成果規模化落地。
為何關注初創企業?記者了解到一個有趣的故事:25年前,達索系統就看到了傳統汽車電氣化轉型的可能性,但當時行業領先的車企普遍覺得這是“天方夜譚”,后來,初創的特斯拉選擇與達索系統合作,而達索系統的技術支持也成為其成功推出電動汽車的重要助力之一。
在達索系統看來,大企業有資源和規模優勢,而中小企業則更加敏捷、輕量化,有助于推動顛覆性的創新。
但無論何種規模的企業,單打獨斗都會十分艱難。目前全球的競爭態勢,更多是生態集群之間的競爭,達索系統于2015年發起開放創新實驗室和初創企業加速器計劃,正是基于這一判斷。而在法國、美國、德國等地的成功試點,進一步證明了構建創新生態系統這一選擇的正確性。
如今,中國正在以創新強國的身份崛起,中國的初創企業為市場帶來了大量新技術、新概念、新產品,達索系統因此對中國市場充滿期待。
“十年前,我們在法國設立第一家實驗室時,初期只能賦能100家創業企業。而上海實驗室希望第一年能夠孵化達到1000家,未來也許可以超過1萬家,其起步規模與美國的實驗室相當。”在達索系統管理層看來,中國和美國是當前全球最具創新潛力的國家之一,并且創新力量也呈現出相當的規模。
據悉,達索系統大中華區3DEXPERIENCE實驗室已開始第一步初創企業篩選工作,預計未來三個月將公布首批入駐的上海初創企業。這些企業將覆蓋制造業、生物醫藥與生命科學,以及建筑與城市領域。部分初創團隊成員是來自上海高校的青年。
達索系統大中華區3DEXPERIENCE實驗室的專家導師介紹如何通過3D虛擬孿生技術加速創新。
扎根創新高地
許善淞表示,達索系統在上海成立開放創新實驗室,并成立新的子公司,是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市場投下“信任票”。這不是達索系統第一次為中國和上海投下“信任票”。
2005年,達索系統全面進入中國市場,提供工業軟件服務,助力客戶以 3D設計與仿真為核心進行產品創新和數字化轉型。20年來,達索系統中國市場業績增長了22倍,目前中國客戶已超過6萬家,是公司全球最大的客戶市場之一。
由于被中國市場的潛力與增長動能震撼,達索系統管理層堅定認為,他們需要與中國本地市場建立更緊密聯系。經過多年籌備,2020年,達索系統亞太總部從東京遷至上海,這也凸顯了中國戰略地位提升。
“亞太總部和創新實驗室都選擇上海,是因為上海的創新基因。”許善淞說:“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,并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,是中國的創新高地。上海全球人才與資源匯聚、經濟活力強勁且發展潛力巨大,是公司多元化增長的關鍵驅動力。”
在達索系統6萬中國客戶中,上海客戶的比例不低。上海各大船企、中國商飛等大型企業,以及眾多高端中小企業都是達索系統的合作伙伴。
就在今年7月,上海連續舉辦首屆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、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,大量創新企業齊聚上海,帶來最新的創新成果。達索系統也通過論壇等形式參與其中,為創新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。
不斷增加在滬投資,還因為上海這座城市鼓勵創新、支持創新。“此次創新實驗室落戶浦東,就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,讓我們又一次見證了上海效率。”許善淞說。
據悉,接下來達索系統計劃在上海設立創投基金,專門用于支持中國本土創新企業。
達索系統的3D虛擬孿生技術助力汽車、造船等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。
見證制造升級
達索系統的躊躇滿志,背后體現的是上海以及中國經濟的新亮點——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,從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,新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也不斷顯現。
在上海外高橋造船,工程師們利用達索系統的軟件,在電腦上拖動設備模型和管道模型,像拼樂高一樣,搭建出船舶的3D模型。2023年,外高橋造船交付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,而攻克這一極其復雜的巨系統工程,依靠的正是數字化轉型。
數字造船只是中國制造升級的一小部分,根據《2025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報告》,隨著制造業和基建領域智能轉型需求持續穩步擴張,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。2025年上半年,中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1445億元,同比增長8.8%。
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,2025年上半年,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.5%,增速分別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3.8和3.1個百分點。
上海方面,2025年上半年,人工智能制造業、集成電路制造業、生物醫藥制造業這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9.1%,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3.5個百分點。
從行業產值完成情況看,2025年上半年,上海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21.7%,鐵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8.1%,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3.3%,汽車制造業增長10.2%。
正是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的強勁增長,讓達索系統2025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業績實現兩位數增長。
守得云開見日出,從工業革命到信息技術革命,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極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,中國制造的持續升級,也預示中國經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。
原標題:《押注上海創新力量,達索系統中國首個開放創新實驗室啟用》
欄目主編:李曄 題圖來源:圖蟲 圖片編輯:曹立媛
來源:作者:解放日報 王力